婉约才女李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婉约派“宗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1 李家有女初长成

公元1101年,北宋大臣赵挺之的家中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十分热闹,其中有许多宾客都是当朝高官,他们频频举杯,向主人赵挺之表示祝贺,而刚过花甲之年的赵挺之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裳,笑呵呵地向宾客们一一回敬。

原来,这天是赵家三公子赵明诚娶亲的大喜日子。这位赵公子迎娶的新人可不是一般人物——她的父亲是当朝礼部员外郎、被誉为“后苏门四学士”的李格非,她母亲也是出生于名门的大家闺秀,据说是欧阳修连襟王拱辰的孙女。尤为重要的是,这位女子并不需要借助父母的光环,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不朽传说——她,就是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嫁给赵明诚时,李清照才十七岁,正是碧玉年华。因出生于开明的官宦世家,且受到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十几岁时就已才气逼人,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写得一手绝妙好词,且这些词无一不工,每一首都是“天下称之”。如两首流传千古的《如梦令》,皆创作于李清照婚前少女时期,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另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时的李清照还是未出阁的少女,但她在词的创作上已十分成熟,一开始就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艺术成就极高,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李词一出,当时的文士们无不拍手称赞。尤为难得的是,从词中可以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情烂漫且大气,她时常乘着小舟外出游览,从“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情豪放,将饮酒作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此番闲情雅致与浪漫逸趣,恐怕当时的风流才子也少有人能比得上。此外,李清照早年创作的另一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也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纯真俏皮: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情投意合,过得幸福美满,虽然嫁到赵家,作为新媳妇,她不免得按当时的规矩恪守妇道,但俏皮的天性却依然如故。那首创作于新婚后不久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就将她婚后的幸福生活与烂漫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从卖花人那里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鲜花,将它插在鬓角对着丈夫微笑,叫他看看究竟是花美还是人美——能写出这样的词,可见年轻时的李清照不仅才气逼人,还十分精灵活泼。不同的相思与离愁

然而,再美满的生活也难免会有缺憾。

大丈夫志在四方,赵明诚也不时有外出交游或赴任的时候。古代交通落后,夫妻一别,少则数月、多则经年才能团聚,这令渴望与丈夫朝夕相处的李清照十分怅然。

因为分隔两地,李清照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写下了一首首缠绵悱恻、真挚感人的相思词作,比如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便是一年重阳佳节李清照遥寄给丈夫的“情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看着别人都在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家人团聚、共赏菊花,而自己却因丈夫不在身边独自一人喝着闷酒,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传神地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和独守闺房的孤寂。

再如那首被后世广为传颂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的也是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如《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也是一首深婉细腻的相思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词中可以看出,虽然相思令人消瘦、令人孤独寂寞,但在这寂寞之中,饱含的是李清照对丈夫难舍难分的浓情与深爱。公元1107年,因为一场政治斗争,这对夫妇的生活发生了剧变。

这场政治斗争,源于年轻的宋徽宗不务正业,他沉迷于书法、绘画等“艺术事业”,以致政治大权旁落到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手中,致使本已积贫积弱的北宋急遽走向衰落。公元1106年,赵挺之出任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希望能力铲奸恶,无奈老迈力衰,最终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并于公元1107年春被罢相后抱恨而终。赵挺之这棵大树一倒,年轻的赵明诚失去了倚靠,不久即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不得不携带家眷退居青州乡里。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青州生活的十余年,虽然生活不及当年富裕,但赵明诚夫妇远离险恶的政治斗争,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赵明诚是个金石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几度外出寻访古寺名山,得以广集碑文资料,在此间创作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金石录》。而李清照也十分享受夫唱妇随的平淡生活,她陪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古籍,还潜心钻研诗词,独自撰写了颇具创见的《词论》。学问之余,这对小夫妻还会在花前月下斗茶论酒,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以至于李清照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甘心老是乡矣!”

可惜随着赵明诚复出当官,这种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被打破了。虽然丈夫外出为官家境随之好转,夫妇俩不必再为得到一些心爱的文物而典质家产,可两地相隔的愁苦,又浮上了李清照的心头。

此时的李清照已不同于年轻时候,年届四十的她虽才华依旧,容颜却随着岁月流逝而日渐老去。此外,她还有一件沉重的心事,那便是婚后这么多年来,她和赵明诚之间一直没有子嗣。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赵明诚这样有身份地位的人,纳妾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但李清照毕竟不是寻常女子,面对丈夫的纳妾之意,她敏感的内心怎么可能不泛起层层涟漪?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暮春时节,看雨催花落,不禁由易老的春天和易逝的春花联想到寂寞深闺里韶华已逝的自己——一首《点绛唇·闺思》,含蓄地写出了李清照丈夫外出为官、自己独居青州时复杂凄苦的心情。

同样是相思与离愁,此刻李清照的心绪已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单纯,而是多了几分无奈和难言的隐忧。这种愁苦的心情,直到赵明诚将她接到身边才有所好转。

2 婉约派“词宗”的豪放与凄凉

公元1126年,金军的铁蹄飞踏而来,次年,京城沦陷,徽、钦二帝被俘,不到两百年的北宋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中。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导致山河破碎,万千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李清照夫妇也难以幸免于难。

公元1127年,徽、宗二帝北去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赵明诚被调到江宁任知府,他放心不下留在青州老家的金石古玩,便让李清照专程前往抢救。一路风尘仆仆,李清照终于将十几车珍贵的金石收藏安全运到了江宁,但多数没能带出的,都在青州兵变时毁于战祸之中,令他们二人痛心不已。然而,在内忧外患的动乱年代,性命尚且难保,更何况身外之物呢?

赵明诚知江宁期间,江宁曾一度发生叛乱,明诚未起兵镇压,而是选择翻墙逃跑。这件事令李清照对丈夫感到失望。虽然作为一介女子,她只能在江宁被围困时随夫一路西逃,但在逃出江宁、路过乌江时,仍不禁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她多么渴望朝廷群臣与将领们能有项羽般宁死也不退缩的骨气,可惜的是,这些本应顶天立地的男人纷纷选择了逃难,胸襟还不及她一个弱女子豪迈。但李清照的豪情绝非一时兴起,在南渡之后,这位被后世誉为婉约派“词宗”的女词人,还写下过一篇气势磅礴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意境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后世词评家都震惊于这样一首豪放的词作竟出自一位女子之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宽广的胸襟与气魄,又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词作?这首《渔家傲》,正是李清照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陷入内外交困危局时的真实写照。她渴望自己能像男儿一样报效国家,可惜纵然她是一代才女,在那样的时代,她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政治上的才华也无法施展,所以发出了“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慨叹。

且不说建功立业,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即便是简单生活也十分不易。那时女性的个人价值不被认可,而是依附于男人而存在,这个男人,可以是父亲、丈夫或儿子,可失去他们,女人就会陷入无助的境地。这一点,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体会尤为深刻。

那是公元1129年,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四十五岁,她原本在池阳家中,等着丈夫在湖州安定下来后赶去与他汇合,不料赵明诚刚到建康就突发重病,等李清照闻讯匆忙赶往,他已不久于人世。

那是一个凉风透骨的秋日,年不及半百的赵明诚离开了人世,留下李清照孤身一人,在战火纷飞的动乱中怅然不知何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丈夫暴卒,父亲早已过世,而她又膝下无子,这时的李清照,真正沦为了孤家寡人。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充满了哀婉凄凉的语调,正是李清照此时无比凄凉的内心写照。此后数年,随着金兵与宋军展开拉锯战,李清照随南宋朝廷四处逃难,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随身携带的金石古玩和珍贵书画典籍,或被明抢,或被暗盗,丢失了大半。多少个夜晚,想起故国与往事,她就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写的那样惆怅不已: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3 一个男人和一段错婚

公元1132年,李清照孤身一人来到杭州,在这里暂时栖居下来。这一年,李清照已经四十八岁,连年的奔波令她身心俱疲。她病倒了,孤苦伶仃地躺在租来的房子里,想起少女时代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想起青州十年光景,又想起这些年四处漂泊、艰辛悲伤的经历,她难过得只能暗自垂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张汝舟的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在李清照重病期间,张汝舟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又三番五次遣媒人说媒,令李清照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此时,距赵明诚去世已有三年。这三年中,李清照饱尝苦楚,像一片无根的落叶。她实在厌倦了朝不保夕、动乱不安的生活,想找个可靠的地方停下来歇一歇。于是,在媒人的和张汝舟甜言蜜语的攻势下,李清照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

然而,这个渴望借助李清照的名声、企图私吞她珍贵藏书的男人,婚后不久就露出了他市侩的面目。而李清照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寻常女子,她奋起反抗,却招来张汝舟丧心病狂的殴打。最终,这段一开始就夹杂着不纯目的的婚姻,因李清照不堪折磨提请离异、并告发张汝舟早年科举舞弊一事而宣告结束,前后仅持续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按照宋朝的律法,妻子揭发丈夫,即便属实,也要被判两年监禁。李清照为重获自由不惜以坐牢为代价,可见她的第二段婚姻有多么不幸!所幸李清照还有亲戚在朝廷为官,她在牢中待了几天就被释放了。

4 李清照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

再嫁与离异风波令她声名受损,但也令她更看清了社会现实,变得更加坚强。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中,李清照一直孤身一人在世间漂泊,她不再寄希望于他人,而是静下心来,潜心创作《金石录后序》,以完成丈夫赵明诚生前的遗愿,寂寞的时候就写写诗词,聊以自慰。

公元1135年,随南宋朝廷避难金华时,李清照曾作《武陵春·春晚》一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时的李清照已年过半百,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历经世事的艰难与不幸,内心凄凉悲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实是她晚年生活最为真实的写照。

本页共108段,5452个字符,15372 Byte(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