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者: 法国管理学家列文。
内容精解: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应用要诀: 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做好计划和准备,要按优先次序安排工作、分配时间,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忙乱现象,提高效率。
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一个秘决,就是在采取行动前就有条理地安排好自己,然而,把今天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最佳时间却是在昨天。回顾今天的最佳时间是在这一天快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时也是把明天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最佳时间。
1.利用一天快结束的时间,趁热打铁地回顾一下今天的进展
这个方法可以在适合的任何时候完成,譬如离开办公室之前,在车上,甚至是在家里。花点时间看看哪些工作你已经完成了,又有哪些工作遗留下来了?你是怎么做的?今天的工作清单上还剩下了哪些工作?本周开始的时候,你给自己安排的重要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
2.一定要把没有完成的任务移到明日的清单上,同时看看你把时间花在了哪里
时间是你最宝贵的财富,用完了它你就会一无所有。如果你得填写公司发的日程登记表,就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做吧。如果没有人要你这么做,你应该利用行动清单检查一下自己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你做了些什么事,这些事用去了你多长时间?你有没有设法把时间用在那些需要优先考虑办理的事情上?有没有偏离目标?
3.增强工作意念的妙法
将平常该做的事情列成一张表,做好之后就用红笔划掉,这么一来,每划掉一项就可确认“这项工作已经完成”,当时心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即成为下回工作意念的来源。如此看来似乎没什么意义,不过在工作无甚进展的情况下,多半原因都在于工作流于单调、冗长。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小作业累积而成的,由于这样很容易造成烦琐,所以可以用列表方式来处理。此外,采用这个方式还可免于遗漏某项工作。
4.防止厌倦单调工作的“成功画面思考法”
撰写一本书着实需要有强烈的意志力,但多达数百页的稿纸,虽说用口述录音机或文书处理机之类的文明工具可达到很高的工作效率,不过,有时候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想到这是完成一本书的必经过程,就会再次提起干劲。重要的是,如果一心只想到眼前单调的工作,不但会心生厌烦,而且工作效率也会一落千丈。试用成功画面思考法,想象计划成功或完成工作时的成就感,是防止这些弊端的方法之一。
5.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看看哪些事你还没有做。那会不会成为问题呢?再看看哪些事你已经完成了?完成这些任务的时间预算是多少?比你一天的工作时间是长了还是短了?你还做了其他什么事情?
怎样做可能会更好些?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如果没有完成一定的任务,是否是因为有一个不可预料的危机突然降临了?如果确实如此,那是否有必要考虑一下你所能采取的措施,以防止危机的再度发生呢?
有没有给自己兜揽太多的任务,以致于无从下手呢?如果处于这种情况,你需要更实际地确定自己一天所能完成的任务。另外,你有在一天中对工作不感兴趣的时候吗?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情况?是不是你设定的目标不能充分地激励自己呢?
也许你把所有的事务都处理好了,还额外完成了一些任务。那无疑会增强你的自信。或许明天你可以设立高一些的目标,但不要太高,以免导致失败。
真正可取的是,你能从今天吸取经验教训,使明天做得更好。设想一下如果你每天改进工作的百分之一,那么几个月后你的工作效能就可以提高一倍。
一天中午,小猪正在家中的园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它小时候的玩伴山羊突然造访。多年不见,小猪很高兴,也很兴奋,忙不迭地去给山羊泡茶。但因为平时懒散惯了,不知道茶杯、茶叶放在哪个角落。于是,在招呼山羊之余,小猪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落满灰尘的茶杯。它洗好茶杯,才想起茶叶还没有找到,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茶叶。正准备泡茶,却发现壶里的开水早已用完。于是,它又摇着尾巴开始烧开水,等到水烧开了,才发现山羊早已等得不耐烦离开了。
客人来了要泡茶,这就要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而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顺序:
找茶叶→洗茶杯→烧开水
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
找茶叶→烧开水→洗茶杯
洗茶杯→烧开水→找茶叶
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
烧开水→洗茶杯→找茶叶
前面两个顺序最费时,最后两个顺序效果好。可不是吗?等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做完后才想起烧开水,就费时了。如果先烧开水,在烧水的同时洗杯子、找茶叶,效果就好多了。
在我们的周边,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人:个性急躁的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却不免粗心大意,常常会为杂乱的事物所折磨。结果,他的事务总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和安放。
另外一种人与上述那种人正好相反。他们做起事来不慌不忙,显得平静而有条不紊;与人交谈的时候也总是慢条斯理,对人彬彬有礼。他每天下班前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做什么事都是井井有条。
看起来,第一种人能够做更多的事情。但事实是,他们经常为自己所制造出来的一些“困难”束缚了手脚,降低了办事的效率;
第二种人,刚开始觉得办事缓慢,但是他们少走弯路,最后能够将速度赶上来。
工作中,为了避免做事无效率,应该培养有条不紊的习惯。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是顺序、次序、程序的意思。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序,就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讲程序。
对于程序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程序属于形式,没有内容那么重要;有人觉得程序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有人甚至把程序当作繁文缛节,不但不重视,而且很反感。由此而来,现实生活中不讲程序、违反程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既影响做事的质量和效率,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为什么做事要讲程序呢?我们不妨从程序的客观性来作一些分析。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展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从空间方面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时间方面看,各个部分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次序。比如“种植”这一行为,就可以分解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部分,这些部分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相应的先后次序。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种植行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顺时而动,不违农时,是务农必须遵守的程序。尊重程序,实质上是尊重规律。这就是做事情需要讲程序的道理所在。
工作是以方法和效率取胜。有序地做事,不要拖泥带水,将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让不少人经常感到最苦恼的事就是“时间危机”,没有工夫来思考和处理那些重要的事情。许多领导者每日工作达十几个小时,但还是有许多事情处理不完。
不可否认,忙,是正常现象,也是工作积极、事业心强的一种表现,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感到忙。但是,忙应该有限度、有秩序、有效率,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能“瞎忙”。
产生忙乱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要处理的问题难决难断,一拖再拖,考虑再三;对所担当的工作没有比较妥当的通盘安排,没有正常的工作秩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赶上什么就抓什么,这样势必杂乱无章、顾此失彼;主观上愿意多做工作,总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有责任,惟恐哪件事情没办好会被人家说工作不努力、能力差,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忙乱现象呢?以下有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1.工作要有计划性
这是使整个工作有秩序前进的中心环节。要具备定量控制自己时间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时间要实行计划分配。事实证明,不做计划的人只能消极地应付工作,在心理上处于受摆布的地位;有计划的人则居于支配者的地位。时间计划有下列几种:
(1)长期计划。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或3年,或5年,或10年,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要达到什么水平,在单位要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有一个积极进取、宏伟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过几步来实现,每一步的大致起止时间,都要有一个大致的安排。
(2)年度计划。当最后一页日历被撕下,新一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应当回顾上年的时间利用和事业进展情况,作出新的年度计划,以便更有效地使用一年的时间。
(3)月份计划。机关或部门的工作常常是以季或月为单位的,人的生理变化也会呈现出月周期现象,体力、智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为高潮期,其次是过渡期和低潮期。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和自己的生理月周期来安排自己一个月的活动,把难度较大的重要工作和学习任务安排在高潮期,其他时间则可以安排相对容易的内容。
(4)周计划。有许多工作是按周来安排的,把月计划分解到每周里面,便于分步骤实施。
(5)日计划。在前一个工作日接近终了时编好第二天的计划,有助于克服紧张忙乱的现象,避免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2.掌握用时之道
许多人懂得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但是在利用时间方面仍然很麻木。
用时之道,就是认识自己的时间,管理好时间,合理使用时间的思想、原则、方法。尽管你的性格、作风、知识、经验等情况不同,尽管时间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点,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但只要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分析和总结,就可以把握用时之道。
时间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你并不能获得更多的一份。但是,有些人看起来用他们的定量时间做了比别人更多的事,他们显然掌握了合理使用时间的窍门。这种窍门是你也可以获得的,它可以成为你能获得的最有价值的资产。
如果你不得不拖延处理某一份文件时,应预先定下最终完成的期限,在完成期限内无论如何也要处理完毕。不久,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庞大臃肿的“文山”已经被轻而易举地搬走。
下面这些建议将帮助现代领导者“创造奇迹”。
策略一:确定优先性。决定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着手去做。不要因为在这一天的过程中发生了某些事情,就从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中分散精力或转移方向。更重要的是,不要用别人确定的优先性来替代自己的。
策略二:不要拖延。因为不确定性或者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我们拖延做某事。延误会扰乱日程,它们不可避免地在下游形成更大的延误和中断。因此,在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先去解决最困难的事情,把容易的事情留在最后。
策略三:对于一天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许多问题是可以预期的,预测什么环节发生问题,然后做好准备对付它。
策略四:做今天能做的每件事。如果今天做了某件小事就不会发展成为今后必须进行修缮的工程,那并不意味着在深思熟虑后不能推迟某件不急需做的项目,对于那些放到以后进行的活动要做记录。
策略五:建立一个系统来提醒自己和提醒别人。明白自己有多少时间是浪费在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信息或请别人做某件事上,使自己能够记录下每个未能得到答复的要求。当人们知道你总是在做记录,他们会在你第一次提出时就做出反应。
策略六:作出决策。时间浪费大致总是发生在为等待更多信息而推迟决策的时候,但信息永远不会是完全的。决策延误了,行动也会延误。
策略七:放权。是否总有一排人站在你的办公室门口等着你对这件或那件事作决策。给下属成员一些决策的责任,不但使他们也使自己有自由的时间。
策略八:清理你的办公桌。如果你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备忘录、电话记录、报告、信件、散页的纸张等,时间就会在你寻找某个需要的东西时浪费掉。
策略九:建立一个好的但是简单的文件系统。有多少时间被浪费在寻找重要文件的过程中?把文件收好,放在今后容易找到它们的地方。
策略十:不要求完美。“完美就是没有效率”,在一个过程中总是吹毛求疵直到每件事都绝对完美无缺,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
策略十一:对错误承担责任并且改正。承认错误要比试图隐瞒它花费少得多的时间。简单的错误不会发展为大的灾难。
策略十二:建立工作进展情况的自动检查系统。有了它你就能够知道每件事在什么时候是按日程并且正确进行,你将在问题还很小、还可以控制的时候及时发现它们并且加以处理。
策略十三:对过去的做法要怀疑。仅仅因为某项任务总是以一个特定的方式去做,并不意味它就必须照着那种方式去做,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实际上,几乎肯定存在一种更好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找到它。
有些经理有一种不好习性,即实施项目干了一段时间就会半途而废,又重新开始另一件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在遇到障碍或问题之前努力工作,一旦遇到障碍或问题,不是想办法冲破障碍和解决问题,而是躲开去做另一件事。他们喜欢做简单和熟悉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然而,他们最终还得回到这些项目上,但是为了赶上进度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宝贵时间。而且,原先困扰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