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选拔: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把适当的人选配到最适合的位置上去。

——唐纳德·肯德尔(美国)

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詹姆斯·柯林(美国)

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比尔·盖茨(美国)

美即好效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提出者: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

内容精解: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

应用要诀: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或是对一个人的能力以偏概全,你可能会丢失很多宝贵的东西。领导要摒弃以貌取人的观念,坚持唯才是举,全面客观地选择任用人才。

以貌取人不可取不可靠

某些领导择才爱以貌取人,对相貌好、讨人喜欢的就关怀有加,对那些相貌平平的就避而远之。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相貌的好坏是父母给的,况且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使自己变美,更何来漂亮就能干事之说?

仔细分析一下,出现以貌取人也是事出有因。人的心里总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如果看一个人不顺眼,很可能对这一长相的人都看不顺眼,因此一旦遇到同一长相的人来到身边,避之还来不及怎会委以重任呢?如果遇到长得很漂亮英俊的,领导一看心里就舒服,很自然地乐意往下谈。有人说:“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伟大的推荐书。”此话真是一语中的。还有一种人员相貌平平,但有一张“甜嘴”,虽貌不惊人却会迷倒不少人。他们善于迎合领导的心理,说起事来好像头头是道与领导不谋而合。这些人是否真的有才能姑且不管,但领导的这种择人态度是不对的。

事实上,其貌不扬而有才能的大有人在。他们虽相貌一般,但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经验之才。领导者对这些人若疏而远之,则会失去很多。齐宣王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不以貌取人。当时齐国有一丑女子,名叫钟离春,以才识知名。齐宣王闻说后下令召见她,问以治国安邦之道,钟离春从容应答、纵论国事、分析利弊、高瞻远瞩、策论服人。于是,齐宣王就按钟离春之策,传令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招直言,立太子并拜钟为王后。这样,在钟离春的辅助下,齐国日益富强。齐宣王选人不以貌取,还把钟离春立为王后真是难得。

现实中,某些领导者偏好于以貌取人,但效果并不佳。原因很简单,相貌并不等于能力,相貌好也不一定就能办事。许多员工相貌堂堂却是“白痴”一个,什么都干不了,那领导者花了钱请这些人不是白搭了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泰戈尔也说过:“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以相貌取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事实上其貌不扬的人有不少很有才学,而相貌出众的人也有不少平庸之辈。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他长相丑陋,欲拜孔子为师。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认为难以成才不会有大的出息。因子羽是他的学生子游介绍来的,所以孔子虽看不起他,还是将他收留为弟子。澹台灭明在孔子那里学了三年左右,孔子才知他是貌丑而德隆的人,所以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学成后曾任鲁国大夫,后来南下楚国。他设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如果管理者仅凭表面判断,必然导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领导者最应注意的是那些“不可貌相”之才。他们虽然相貌一般,但才气不少。他们或许碰壁多次,也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未被重用,若领导者对之能以诚相待,委以重任,那么他们定会一心一意地跟随你。在多次接触之后,领导者一定会发现他们的才能。如果选任得当,奇迹在不经意中也就创造出来了。固然,某些行业选人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的相貌,比如服务行业,但也不应只看外表不重能力。

管理者用人必须学会综合考察。尽管有很多人在研究人才的科学测试方法,也出现了不少人才测评软件,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任何分析试验手段都无法完全准确地定义评价人才。因为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下其情绪和表现是不一样的,加上人的一些本能反应,往往会出现种种假象。

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深入调查、综合考核,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价一个人,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

走出凭印象用人的误区

凭印象用人的原因往往是领导者对自己十分自信,或者说感性占了上风,凭借自己对某些下属良好的印象而重用他,这是领导者的又一大忌。

凭印象用人常常使得一些巧言令色的小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对领导者唯唯诺诺,投其所好,让领导者觉得这个人用起来很合自己的心意。没有哪位领导者喜欢用不好用的人,领导者往往在自己的头脑中盘算:“甲最听话,乙不行,总是跟我作对。”在遇

到较为重要的事情时,自然就会把事情交给甲做,对于甲是否真的比乙更胜任这项工作领导者就说不清了,反正印象中甲比乙好用……作为领导者,凭印象用人常常使自己被蒙在鼓里,重在表面而忽略事物的本质。久而久之,会使一些人争相投你所好,在你感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实际上已是积重难返、众叛亲离,最后才发现坏事的恰恰是你认为用起来最顺手的人。

凭印象用人最直接的表现是以貌取人,觉得某人气度非凡能做成大事,或某人相貌出众一表人才,这是领导者受到各种外界因素误导而犯的错。其实,工作能力的差异与相貌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只能说相貌好的人在某些方面较常人有一定的优势,但未必事事都强过常人。

也有领导感情用事,觉得谁看起来更顺眼就用谁,这是最危险的。相传,当年乾隆用和珅是因为和珅的长相特像一位已故的妃子,而这个妃子是乾隆非常宠幸的。我们今天评论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衰败,和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凭印象用人还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就是如果某位下属做一件事,做得比较令人满意时,以后再遇到其他类似的事情时常常先入为主不假思索地考虑用他,这种行为其实是领导者懒惰的表现。他不认真考虑下属工作人员的分工配备,一旦某人干某件事情比较出色,便以后可能什么事情都找他做,而懒得找时间去仔细地分析、考察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尤其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具体工作上的表现。

凭印象用人一方面使一些庸才被领导重用,另一方面先入为主则使不少真正的能人得不到充分地任用。因此,领导一定要克服凭印象用人的习惯,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人才,做到不任用任何一个庸才,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选拔到岗位上来。

用人坚持“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真正作为一个用人方针是东汉时的曹操提出来的,意即大凡有用之才都应举用。以后历代明君都以此为准则大胆地用人,他们对人才的重视都是十分惊人的。对人才的看法,大致有“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贤才,国之宝也”“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壁”等。人才比金钱更重要,比城池更有价值,用砖石筑起的长城是可以攻破的,而以人才垒起的“长城”是永不倒的。项羽以失人才而亡,刘邦以得人才而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任用贤能的人才,才能兴国安邦、成就大业。

值得注意的是,唯才是举并不是完全不考虑道德。道德对一个人才来说是很重要的,任用德才兼备之才当然更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人才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况且识才时所考虑的道德是以前的,以后还可培养造就。所以唯才是举更能保护培养一大批人才,并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之才。常言“近朱者赤”,在好的环境下人也会变的,又言“强将手下无弱兵”,究其原因乃是环境使然。

汉代刘邦虽未提出“唯才是举”,但在实际中他确实做到了唯才是举。举用郦生就是一例。在刘邦初起反秦之时,郦生贫苦潦倒,但很有战国策士遗风。听说刘邦喜结豪杰,便主动前去拜见。当他去刘邦的驿馆拜见,只见刘邦正傲慢地坐在床头张着两条腿让年轻侍女给他洗脚,对郦生却视而不见。郦生不动声色,说道:“足下带兵如此,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各国呢,还是同诸侯各国联合攻秦?”听了这穷酸迂腐的老儒的一席话,刘邦便破口大骂。郦生接口道:“足下既想一举推翻秦朝,为啥这样坐着接见长者呢?足下用如此傲慢的态度接见贤下,以后还有哪个愿意为你献计献策呢?”沛公一听,立即停止洗足,将湿淋淋的双脚往鞋中一套,整衣而起,热情地接待郦生。于是郦生滔滔不绝地从六国的成败谈起直到当今灭秦的计策。刘邦听了很是佩服,立即下令款待郦生,共商伐秦大计。刘邦采纳郦生的计谋一举拿下陈留要地。此后,刘邦确认郦生果为能人,马上赐他为广野君。郦生为报答刘邦知遇之恩,还把自己有勇有谋的弟弟引荐给刘邦。事后,郦生之弟郦商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面的事例兴许较陈旧而没有一点新意,毕竟说“唯才是举”时,祖辈讲、父辈讲,今天我们还在讲。或许大家听过“乡巴佬受聘当教授”的故事吧!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偶然参观了一次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但徐悲鸿看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少作品毫无新意,矫柔造作,使人昏昏然。正欲离开的时候,一幅挂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的画引起了他的兴趣。只见画面上几对大虾体若透明、活龙活现、笔法娴熟,徐悲鸿边看边慨叹不已:真没想到这个角落里还藏着一位这么出色的国画大师。

“哈哈,你真会开玩笑!它的作者齐白石不过是土里土气的乡巴佬,何以称大师!”一旁的友人说。

“我不是开玩笑。我不但要拜访他,还要请他当教授!”徐悲鸿严肃地说。

几天以后,身任要职的徐悲鸿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齐白石因此名闻天下。

刘邦、徐悲鸿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是人才就应大胆地举用,要尽可能地减少其它次要因素对用人的影响。识才用才,不能因噎废食。唯才是举不仅在乱世是永恒的真理,在治世也同样正确。乱世需要建奇功、打江山的人才,在治世则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没有人才,我们将一事无成,领导者也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