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莱兰定律:决策管理,人人有责

提出者: 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莱兰。

内容精解: 成就的需要是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等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赋予员工这种参与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

应用要诀: 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员工贴上一个权力的标签,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而且它所产生的效果许多时候是其他激励方式所不及的。

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可以感到上有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目标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管理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参与管理的方式是试图通过增加组织成员对决策过程的投入,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在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有四个关键性的因素:

(1)权力,即提供给人们足够的用以做决策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是多种多样的,如工作方法、任务分派、客户服务、员工选拔等。授予员工的权力大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从简单地让他们为管理者作出的决策输入一定的信息,到员工们集体联合起来作决策,乃至员工自己作决策。

(2)信息。信息对做出有效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应该保证必要的信息能顺利地流向参与管理的员工处。

这些信息包括运作过程和结果中的数据、业务计划、竞争状况、工作方法、组织发展的观念等。

(3)知识和技能。员工参与管理,他们必须具有做出好的决策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应提供训练和发展计划,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4)报酬。报酬能有力地吸引员工参与管理。一方面提供给员工内在的报酬,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情感,另一方面提供给员工外在的报酬,如工资、晋升等。

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同时发生作用。如果仅仅授予员工作决策的权力和自主权,他们却得不到必要的信息和知识技能,那么也无法做出好的决策。

如果给予员工权力,同时保证他们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也进行训练和提高,但并不将绩效结果的改善与报酬联系在一起,员工就会失去参与管理的动机与热情。

员工参与管理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其作用如下:

首先,员工参与管理可以增强组织内的沟通与协调。这样就通过将不同的工作或部门整合起来为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服务从而提高生产力。

其次,员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特别是当他们的一些重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

再次,员工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组织上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通常包含了对他们的集体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的训练。

让员工有决策的权力

韦尔奇到通用电气后,认为公司管理人员太多,懂领导的人太少,而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比老板清楚得多,经理们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为此,通用电气实行了“全员决策”制度,使那些平时没有机会互相交流的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都能出席决策讨论会。自实行“全员决策制”后,公司的工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1)参与决策的员工会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是受到重视的。他们一旦参与决策,感觉领导把自己看做集体获取成功的重要角色,当然就会投入更多精力,增强责任心,为部门或公司创造业绩。

(2)参与决策的员工之所以能做好日常决策,能从公司或部门那儿直接获取准确信息也是重要因素。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或不赞同员工参与决策的管理者,通常要么是抱怨员工,要么就是自身难以做出好的决策。员工要做出有创造力的、好的决策,必须能得到准确的、及时的信息。

如果管理者能够及时提供信息,并且对员工表示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得很好,他们往往会做出有效决策。

(3)参与决策的员工会把做出决策当做自己的切身责任。有了这种责任,即便决策实施在后期变得很糟,他们也会竭尽所能来改善它,使其有所转机。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会如此。

员工参与决策,会使企业成功的机会大为增加,即使决策中的某一部分对部门或公司有失远见或没有价值,小组的所有成员也会尽心尽力,不让结果与期望有所偏离。

(4)参与决策的员工将更注意培养自己解决远景发展方向的能力,而不是谴责当前本企业管理上的某些不合理。以往,员工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经常有这样的评论:“这又不是我的决定。”“这是谁的聪明主意?”“一百年也无法实行。”这些言论说明了两点:第一,员工对此决策压根儿不满;第二,决策失误,决策者对它能否成功本来就没有把握,使员工有了埋怨对象。(5)员工参与决策时的精神与动力,在组织内显得颇为重要。人们若是参与了决策,就会知道自己对公司或部门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而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对工作就会有忘我精神、极大的热忱和不懈的动力。

(6)参与决策的员工做出的决策,若能对工作有很强的推动力,管理者就有了闲暇致力于部门的发展问题。

诸如怎样使公司或部门进一步发展壮大,取得更卓越的成绩,这类关于公司远景发展方向的问题,管理者也可放心让员工处理。这样,管理者将会有时间去研究顾客的需求与不满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了这些新信息,企业管理者也可组织一下讨论:随着顾客需求的变换,市场将会出现什么转变?另外,管理者也将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有关改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让员工有当家做主的资格

主人翁精神对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都把公司内部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公司无形当中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可能的成本降低,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提高。主人翁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素养”的问题,还是一切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管理者应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敢于当家做主。

主人翁精神是员工在工作中一种切实的体会,这种切实的体会使他们迸发出巨大的工作干劲和奉献热情。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白,企业不只是属于某个人,它是由企业的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的。既然我们每个人,从管理者到最底层的员工在组织中所充当的角色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取收益,那么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人。

此时的头衔就不是人们理解的权力的界定,而是职业与职责的描述及员工自尊心体现的地方。

现在,在许多日本的企业内,已经废除了许多管理者的头衔。例如,IBM同ABC软件企业合办的一家公司,从1992年6月起废除了营业系统、管理各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管理者这些管理职务头衔,形成了全企业约250人的对等组织。其目的是废除金字塔形组织的上下序列,培养职工以自己的责任为中心来完成工作的“职业”意识。

在现代社会里,精明的管理者会主动用愿景和事业培养手下那些员工和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他们知道,主人翁精神并不是只说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这么简单,而是要以一种与企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做好每一件事情、面对每一个客户,在每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里面渗透出企业以及个人共同的精神气质。

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这种精神呢?

这就需要管理者从下面四点入手来采取行动。

(1)总的政策由管理者来制定,详细的程序由员工来决定,给能人一定的权限和自由,特别是在目标的制定阶段;(2)鼓励员工换位思考,培养一种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感觉,鼓励大家发表意见;

(3)通过各种看似琐碎的小事让员工切实感觉到自己是“自豪的主人”;

(4)培养企业的“家庭观念”,把企业变成“温暖的大家庭”,员工则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的成员、企业的主人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当管理者通过愿景和事业激发起手下那些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时,他们才会以身作则(在处理日常工作的事务中才敢于当家做主),进而激发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让“棋子”自己走

现代管理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以人为本”看重的是企业里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强调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性。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中,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是互为彼此的“交互式”管理关系,而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管理者不会把员工当做没有思想的执行武器,不会只赋予他们被动地执行指令的角色,而会给员工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其主动去判断、思考、策划,并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首选就是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一旦员工参与决策,参与企业规则的制定,员工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所要遵守的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会自动维护企业的规则,肯定不会去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

而且,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因为已经对决策有了深刻的了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避免浪费,高效地执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但得到了最具实用性的信息,而且不必花费什么精力就能够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更融洽的关系。所以,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是达成企业和谐的根本所在。

通常,我们把员工参与的管理方式形象地称之为“让棋子自己走”,认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更能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更能发掘人才,也更能得到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员工是管理者决策的最终执行者,对于管理者决策方案的制订也最有发言权。

让员工在制定一项新的决策时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会使管理者丧失掉权威,反而会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当管理者把员工当做是一个有头脑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时,员工们就会感受到被尊重,也就会在心底深处将管理者看做是能够了解他们心声的人。管理者在认真听取员工意见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一些更具实用性的、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做出的决策会更科学。

员工参与了决策的制定,就会对决策有深入的了解,不会产生理解错误。在执行决策方案时也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使方案执行得更彻底、更顺利。

让员工参与管理与决策,可以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关心和参与企业的管理及决策,使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相联系,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员工参与管理四方案

让员工参与管理,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有分享决策权、代表参与、质量圈和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

1.分享决策权

是指下级在很大程度上分享其直接监管者的决策权。管理者与下级分享决策权的原因是,当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他们常常无法了解员工所做的一切,所以选择了最了解的人来参与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更完善的决策。各个部门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的增强,也促进员工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共同商议。这就需要通过团队、委员会和集体会议来解决共同影响他们的问题。共同参与决策还可以增加对决策的承诺,如果员工参与了决策的过程,那么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就更不容易反对这项决策。

2.代表参与

是指工人不是直接参与决策,而是一部分工人的代表进行参与,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公司实行代表参与。代表参与的目的是在组织内重新分配权力,把劳工放在同资方、股东的利益更为平等的地位上。代表参与常用的两种形式是工作委员会和董事会代表工作委员把员工和管理层联系起来,任命或选举出一些员工,当管理部门作出重大决策时必须与之商讨。董事会代表是指进入董事会并代表员工利益的员工代表。

3.质量圈

是指一线员工和监督者组成的共同承担责任的一个工作群体。他们定期会面,通常一周一次,讨论技术问题,探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实施解决措施。他们承担着解决质量问题的责任,对工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作出评价,但管理层一般保留建议方案实施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员工并不一定具有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因此,质量圈还包含了为参与的员工进行质量测定与分析的策略和技巧、群体沟通的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4.员工股份所有制

方案是指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员工在心理上体验做主人翁的感受。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激励水平。员工除了具有公司的股份,还需要定期告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拥有对公司的经营施加影响的机会。当具备了这些条件后,员工会对工作更加满意。

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参与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具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也注重使用参与管理的方式,如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员工持股的形式。但是,参与管理并非适用任何一种情况。在要求迅速作出决策的情况下,管理者还是应该有适当的权力集中,而且,参与管理要求员工具有实际的解决管理问题的技能,这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