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兰定律:有效的决策才算是决策

提出者: 法国管理学家福克兰。

内容精解: 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没有必要做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做决定。

应用要诀: 对于决策者来说,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准确的预见,遇事又手忙脚乱,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决策时要广开言路,围绕决策内容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并随时完善,才能提高决策的精确度。

决策要善于听取各方声音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多决策是通过上司向下属发布的,但决策的过程必须号召下属参与进来,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决策者经验再丰富、头脑再灵活、考虑再周到,都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时候,号召下属站在各自立场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融会贯通、横向比较,进行决策,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效率,而且可以促使下属更加拥护和执行决策。

某店的张店长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推行了多种制度革新,修正了门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但并未向员工征求意见。员工曾向他提出了多种合理化建议,但他全未采纳。

结果,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大多店员都无所适从。而且张店长太独断专行,平时的各种决策基本上都是他“一锤定音”,不考虑其他人的意见,虽然他很有魄力,但是失误率也很高。

这个案例中的张店长独断专行,不听取店员的各种建议,完全凭借个人情绪和意志进行决策,结果造成了店员对决策结果的无所适从。其实个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博采众人之长方可成事。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尤其是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同时要广开言路,围绕决策内容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利弊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实施。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只有掌声的决策不是好决策

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考虑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他的思想就是闭塞的。卓有成效的决策者往往不求意见的一致,而是十分喜欢听取不同的意见。因为有效的决策绝非是一片欢呼声中做出来的,只有通过对立观点的交锋、不同看法的对话,以及从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中做出一种选择以后,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前哈佛商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决策顾问的约翰·汉蒙建议,在寻求别人的意见或是参考资料之前自己先想清楚问题,以免受影响。同样的,如果你是主管,在属下提出意见之前尽量少开口,以免影响他们的判断。

每个人看待事情都有特定的角度或是思考模式,这就是认知架构。每一个人都是依据不同的特定观点看待这世界,因此,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部分的事实,不是全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点,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其实也是限制在某个框架里,误以为自己掌握所有的事实。

要知道,做决策时对于问题所采取的不同认知架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决策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意见一致”,而是建立在不同观点的冲突、协商上,和对不同判断的选择基础上的。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铭记这样的道理,拥有了独断权的同时就拥有了最大的决策错误的机会。当大家意见取得一致时,得出的结论却往往适合最差的人。“一致同意”“一致支持”是对领导决策虚幻的认同,是决策的最大陷阱。有效的争论对于组织本身来说具有许多积极意义。当人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为之争论时,组织本身就变得更加健康。意见分歧会让人们对不同的选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更好地决定和方向。彼得·布劳克在《授权经理人:工作中的建设性政治技巧》一书中指出:如果你不愿参与机构中的政治与争论,你永远也无法在工作中实现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

如何做出最佳决策

既然成功决策的时机选择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管理者该如何捕捉决策时机呢?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看大气候环境

这里指的是国际、国内、本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形势动态。重大事件影响、新的政策出台、法规制度公布,是这种气候的具体表现,这个大气候是我们决策的客观依据。充分利用大气候这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积极发展自己就能获得成功。其次,要看自身条件优势

大气候有利,还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抓住本地的优势。这个优势主要是指地理环境、物质特产、土地资源,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社会秩序、人才技术、水电交通、资金等。管理者要抓住自己优势特点,果断决策。否则,会坐失良机。优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的优势不抓住,将来就会变成劣势。

再次,看对方弱点

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在战争中,避其锋芒、抓住弱点,可克敌制胜。在经济竞争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突然袭击,取得主动权,夺得胜利。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在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时处于绝境,但新任董事长亚科卡抓住市场缺油弱点,大胆进行产品换型决策,生产节油的K型车大受消费者欢迎。亏损三年后便转为盈利,仅1982年就获利1.7亿美元,1983年就还清315亿美元货款。

第四,要看苗头趋势

事物发展往往由萌芽到弱小,由弱小到强大。我们应在新生事物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当机立断、下力气抓。号称股票之王的沃伦·巴菲特靠证券交易而逐渐发展积累了44亿美元财产,成了美国第八大富翁。他的经验归纳为:寻求被市场低估了价值的股票,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再等待股价上升。被“低估了的股票”是一种假象,势必要上升,在处于萌芽苗头,巴菲特慧眼识货抓住了它,发了大财。高明的管理者在别人狂热时却寻找冷门,当别人醒悟时,他已把事情干成了。

最后,则是看风险程度

捕捉决策时机时要充分估计到风险程度。要把效益值同损失值综合起来考虑,既不要单纯看效益值盲目蛮干,也不要单纯看损失值而畏缩不前,两者要最佳地结合在一起。在决策时要留有余地,保留一定的弹性,把风险降到最低。

随时追踪并完善决策

追踪完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已从事的活动的决策方向、目标、方针及方案的重新调整。如果在原决策执行过程中已经发现了错误,管理者却拒绝进行任何修改,依旧一意孤行地执行下去,必然会直接危及到决策目标的达成,导

致原决策彻底失败。因此,追踪决策对于任何决策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对决策进行完善修改,是在原有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原有决策面临失败或者失效的危险的情形下展开。因此,完善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回溯分析是对原来决策的产生机制、内容、环境进行客观、冷静的思索,分析产生失误的原因、性质及程度,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回溯分析必须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应注重原有决策事实,而不是去追究原有决策的个人责任。当然,回溯分析本身也包含寻找原有计划中的合理因素,为制定新的决策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般的决策是从头开始,即以“零”为起点,因为通常决策选择的方案尚未付诸实施,客观对象与环境尚未受到决策的干扰与影响。追踪决策则不同,它并不是以原决策的起点为起点,而是以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它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因为原有决策已经执行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种执行不仅伴随着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消耗,而且这样消耗的结果已经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实际影响。原决策执行的时间越久、执行的面越广,影响就越大,偏离的目标就越远。

追踪决策不是对原有决策的简单改变或重复,而是对原有决策的“扬弃”,只有比原决策更加完善和圆满,才能体现其意义所在。其次,追踪决策也意味着要在多个替代方案中比较选优,必须是新的备选方案中的优化方案。在主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情形下,在诸多新的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从而获取最佳效益。有时候,追踪决策只能从小损或大损中选择,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对决策的完善修改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这就要提高管理者的洞察力,准确地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深刻地认识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切实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做好决策和追踪决策的基本功。同时,要有多种预备方案。在拟定工作方案时要力争全面,除了必须实施的方案外,还要持有多种预备方案,不是留一手,而是力争多留几手,以应付不测情况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生变化,可以按预定方案迅速转移目标,按照新方案重新实施。追踪决策最主要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虑败,才能在意外情况出现之时沉着冷静、遇事不慌、败而不乱,为转败为胜创造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