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从其老友老潘处借得《鲁迅日记》一套,上下两册,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作者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的日记若干,也就是鲁迅32岁至56岁的生活记录。

冬天正是读书天。每天晚饭后,老杜哪儿也不去,早早地坐在火炉边,电视不看,电脑不开,只把《鲁迅日记》捧读。自读也就罢了,还要不停地跟我叨叨:看这一天记得多细,看那一条记得多么有趣。初,我还逢迎、敷衍几句,以为过一阵就对了。没想到这老杜颇不识趣,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我喋喋不休,如此3个晚上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严厉斥责他的这种强盗行径。我说,喂!我也在读书耶。你这样不停地讲话,弄得我看过跟没看一样,什么都记不住。你能不能换个时间讨论?老杜惊恐地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便默默地垂下了他那短短的睫毛。

老杜出差以后,《鲁迅日记》就留在了家里。无聊时,我便随手乱翻一通。谁知,这一翻倒翻出了几许意趣。

1、《鲁迅日记》真正做到每日必记,几乎无有遗漏,哪怕这一天没事,也要记上。如1912年7月13日,雨,无事。一般人写日记,除了记事,还发一些议论或感慨。而鲁迅记日记,则只记实记事,全用白描手法,极少渲染情绪,畅谈感想,也许这些在他的文章及书信中已经表达了罢。

2、鲁迅的日记是珍贵的气象资料。鲁迅写天气,不是简单的晴或阴或雨,而是把一天之中的天气变化都记了下来。例如,1913年1月24日,雪而时见日光。晚雪止,夜复降,已而月出。1914年7月18日,昙。风。午大雨一阵,午后霁。晚细雨,夜大雨。我们的气象机构有准确的测量数据,但未必有如此生动的描述吧。

3、鲁迅的日记非常简约,但又不乏细节。既让人觉得惜字如金,又从中得到大量信息。从日记中看出,鲁迅交往甚广,每天都要收到大量信件,也要寄出许多信件。得谁信,寄谁信,谁来访他,他去访谁,都有记载。吃了谁的宴请,同席者何人,在哪家酒楼饭店,清清楚楚。既便是理发、洗脚、逛街市这类小事,也不遗漏。

4、可能是少年时受过经济拮据的制约吧,鲁迅的收支帐目在日记中占了很大比重。薪水、稿费等每一笔收入,购书、家用、社交等每一笔开支,都记得明明白白,哪怕只有几元几角甚至几分,也不厌其烦地记下来。每天如此。每年的12月31日,还单列一个书帐,开出一年来所购书目、单价、总计、月均,与上年相比增减幅度。鲁迅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说还是好的,收入不菲,所以经常被人“假去”若干元。当然他也有周转不过来借别人钱的时候,但不论是谁借谁的,都记着,还了,也记着,没有一笔湖涂帐。

5、鲁迅节俭但不吝啬。北京的冬天比绍兴冷,一个身体不太好的南方人在北京过冬是困难的。从日记中得知,鲁迅每年使用火炉都比较晚,一般在11月底。给自己买的最多的是书,很多书都是一次买两本,一本用于阅读,一本用于收藏。同名不同版本的都要买,许是为了研究之用。但衣物、用品则买的很少。许广平说他上课时穿着补钉衣服,在讲台上跳上跳下,连膝盖上的补钉都露了出来,应该不假。但是对于别人,他除了经常借钱外,只要遇着亲朋同事的红白喜事,都要送礼。如王仲猷将结婚,贺二元;许季上长男弥月,以绸为贺;吴炼百嫁女,送贺礼一元;汪书堂母寿,贺二元;张仁辅父故,赙一元;南开中学水灾振四元……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送礼、捐赠的数额也越来越大。1930年1月9日,一次就代女工王阿花付赎身钱百五十元。

6、以前看鲁迅的照片,没有一张是面带笑容的。读他的文章,又难解其义,就认为鲁迅离我们很远。有人说,他的骨头最硬;有人说,他的文章是刀枪,是匕首;有人说,他冷气逼人,又充满了奇思异想。我想这样一个人,他成天可能都在思考,在战斗,在革命,他一定不懂得现实的人情世故,不过芸芸众生的寻常生活。所以对于鲁迅,我只有敬畏。

但是,读了他的日记才发现:鲁迅是人不是神。他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是深刻的,也是可爱的,甚至是有趣的。除了工作和写作,他还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有朋友,都有应酬。他抽烟,喝酒,吃零食。常常被朋友们“招饮”于某处,喝得小醉甚或大醉。走过食品店,他喜欢买些饼饵、面包、饴糖、牛肉、熏鱼、豆腐干什么的带回家去。一个人的日子里,友人经常送他“肴饵”。有一次,张协和送来了,他“受肴返饵”。朱舜臣“持赠卷烟两匣,烧鸡两只,角黍一包。”他收下后,又“以角黍之半转馈裘子元,半之又半与仆人。”有时候,鲁迅就像个孩子,自己跟自己做游戏。“1913年10月10日。国庆节休假。寄许季上信,又自寄一信,以欲得今日特别纪念邮局印耳。11日,得昨所自寄书。”这就是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啊。

7、鲁迅有一句名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般的人只知道鲁迅有大情大爱,那是对中国、对人类的一种悲悯情怀,是他一生所拥有和秉持的大美。但是,他也有小情小爱,对家人、对朋友、对爱人,他都是称职的,优秀的。他孝顺母亲,养活朱安,抚育弟弟,源源不断地向家庭输送物质和精神养料。亲情、友情、爱情,前二者都不错,唯在爱情上,鲁迅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折磨,好在中年以后,他收获了迟来的爱。47岁时,他的身边有了一个她。10年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或许是为他此前所受苦难的一个补偿。他勇敢地出版了他与许广平的《两地书》,现已成为爱情史上的经典佳话。49岁上,他得了儿子,真可谓是人生一大喜。但海婴的体质太差,几乎没学会吃饭就学会了吃药。夫妇俩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有时是天天如此。但他毫无怨言,反而爱怜有加。稍长,他就“同广平携海婴出街闲步“,或一家三口看电影,看画展,买玩具。1932年8月7日,“夜同广平携海婴坐摩托车向江湾一转”。1933年1月25日,“旧历除夕,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这些人间最最普通的天伦之乐,鲁迅是多么地珍惜啊。如果生活的轨道照此延伸下去,那该多好啊。

8、病魔是个可恶的纠缠者,它嫉妒鲁迅的才华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从30多岁起,它就缠上了他。鲁迅不是头痛,就是胃痛,或者背痛、齿痛。疼痛是病魔送给鲁迅的常见礼,药物是伴随鲁迅的常用品。才50岁,鲁迅的牙齿就落的落,拔的拔,不得已只好安装了义齿(假牙)。在他去世的那一年里,他的身体极度不好。自1936年5月下旬,鲁迅夜夜发热。5月25日开始注射,其间还用过一针强心剂。6月5日以后,“日渐萎顿,终至艰于起坐,遂不复记。”7月1日,鲁迅恢复日记,但几乎每天都有“须藤先生来注射”字样,让人不忍卒读。而不发热、不注射的日子十分鲜见。“十八日 星期”,这是1936年10月18日鲁迅日记的全部内容,也是他在这个世界写下的最后几个字。鲁迅的手再也提不起笔了。19日凌晨5点25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与世长辞。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