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

这里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欢迎大家穿越时空,来享受一碟知识的小菜,让我们一起天天学习,好好向上!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吴国盛的《什么是科学》。

听了我昨天所讲的,你对古希腊科学转变成现代科学的过程就有所了解了。吴国盛说,除了古希腊科学以外,现代科学的另一大源头是基督教,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其中,经院哲学的发展,让科学有了跟神学平起平坐的机会。而唯名论运动的发展,最终将只追求真理的希腊科学,改造成了追求力量的现代科学。

前两个问题讲的都是西方的科学,那接下来最后一个问题,就要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看,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刚才讲到了,西方科学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它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希腊科学,这起源于西方人对自由的追求;一个是基督教,它将希腊科学改造成了现代科学。那你可能会想,中国古代既不追求自由,更没有基督教,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答案不是很明显了吗?肯定没有科学啊,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其实未必。吴国盛在这本书中一直强调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我们刚才讲到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指数理实验科学,这个定义当然没错,也是主流定义,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是吴国盛说,数理实验科学的定义虽然是主流,但它是一个狭义的定义,不够全面,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定义放宽一点,那我们就能在数理实验科学之外,找到另一个西方科学的传统——博物学,而从博物学这个更广的视角来看的话,中国古代就是有科学的。吴国盛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博物学。博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自然志》。听名字就知道,其实就是把各种对动物、植物、矿物的观察记录等文献汇编起来,它注重的是客观记录,未必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那博物学也算是科学吗?吴国盛说,博物学在现在已经被边缘化了,但它在科学史上曾经辉煌过。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写过一本博物学方面的著作,叫《动物志》,这就对近代生物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出版了大量关于新大陆动植物的博物学著作,那时候博物学研究非常兴盛;到了18 世纪,著名的博物学家林奈出版了一系列博物学著作,他所创立的植物分类方法以及用拉丁语命名的双命名法,我们至今还在沿用;到了19 世纪,博物学孕育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的科学价值、科学地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在这里无需赘言,我们所要知道的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用的不是现代实验生物学的方法,而是博物学的方法。达尔文是跟着航船在全世界各地考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的方法,最终提出了进化论,他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

那博物学既然曾经这么辉煌,为什么在现代却没着落了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到了19 世纪,博物学所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没人能够掌握所有知识。以前一个博物学家可以既懂植物,又懂动物,还懂地质学,但现在已经不行了。所以此后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博物学就分成了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等学科,动物学下面又细分成了鸟类学、鱼类学等等学科,这么一来,博物学就逐渐被掏空了,到了现在,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个动植物分类学了。

从刚才这些历史中我们就能看到,博物学的确属于西方科学的传统,只不过随着科学的分科化,它现在变得弱势了,所以吴国盛认为,我们可以把博物学看成是西方科学的另类传统。如果把博物学看作是科学的话,那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成就,一下子就找到了落脚点。

举个例子,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伦理生活服务的。古人把天象当作日常生活的伦理指南,就是之前所谓的老黄历,来看今天适不适合嫁女儿、明天适不适合祭祀等等。统治者也用天文现象来指导自己的政策,比如,如果发生了日全食,那就是皇帝德行不端,上天对他进行了警告等等。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一种天文解释学、星象解码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想对天体运行进行解释,探究天体运动本质的数理科学。如果按照数理实验科学的定义,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不算科学。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国古代是非常敬畏天象的,因为它跟政治、生活各方面都高度相关,所以天空中哪怕发生了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要忠实的记录下来。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据非常丰富,观测记录之详实和完整远远超过西方,直到现在都是价值千金。相比较来说,希腊科学家的观测数据就要少很多。因为在他们看来,天空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模型,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太阳黑子、超新星这样的东西,他们压根就不想注意,直接忽略了,彗星、流星等现象也被看成是大气层内发生的事情,没有系统记录。而中国天文学家记录过几千年来29 次哈雷彗星回归的完整数据、100 多次太阳黑子的数据,这些都是世界之最,西方科学家要进行天文研究也得依赖这些数据。如果我们把博物学看作是科学,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有一部分肯定属于科学范畴。

除了天文学之外,中国古代的数学、地质学、农学甚至是医学,都有不少属于博物学方面的科学成果。比如,在地质方面,各地的气象、地貌、动植物物种甚至地震信息,都有详细记录;在农学上,《齐民要术》这部著作把谷物、蔬菜、水果、养蚕、养鱼、种树等等领域的农业知识都做了归纳集合;在医学上,《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这些著作也记录了大量动植物、药物的功能和服用方法等等。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都是属于科学,那我们当然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

讲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成狭义的希腊理性科学和数理实验科学,那么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一点点都没有;但如果我们采取一个比较包容的定义,把博物学也算进科学的范畴,那么中国古代就有科学。所以吴国盛才说,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定义问题。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个文字游戏吗?还真没这么简单。吴国盛说,采取包括博物学在内的科学定义,对我们复兴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如果非要采用数理实验科学的分类方法,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的话,那我们很可能会扭曲这些传统文化。比方说,如果我们非要按照现代的学科体系,去寻找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质学知识的话,那根本就是牵强附会,因为中国古代压根就没有这些东西。这等于是把很多碎片强行凑到一块,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根本不符合事实。

吴国盛说,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其实就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李约瑟按照现代数学的标准,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这就会让人误以为中国古代有跟希腊一样的数学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九章算术》这样的著作里面记载的只不过是不同的粮食之间怎么进行交换、盖房子时要用多少立方米的土等等实用的计算题,也就是说,只有技术,没有数学理论,压根就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数理科学。而如果用博物学的视角去整理传统文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且,采取包括博物学在内的广义科学定义,也有利于我们真正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为了面子扭曲事实,说中国古代数理科学多么多么发达,这是一种自欺欺人,我们应该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优势,知道我们的长处在于博物学而非数理科学,以一种求真的态度去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连接点。

讲到这里,《什么是科学》这本书的精髓你大概已经了解了,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讲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西方科学的起源。吴国盛说,科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的追求。而中国古代由于环境的不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不是自由,而是仁爱,所以无法孕育希腊那样的理性科学。

第二个问题是古希腊科学转变成现代科学的过程,这跟基督教有关,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经院哲学的发展,让科学获得了跟神学平等的地位。唯名论运动的发展,最终把传统的希腊科学改造成了追求力量的现代科学。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吴国盛认为,这要看我们如何定义科学。如果说科学就是希腊理性科学和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那么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如果把博物学也加入科学当中,那么中国古代就有科学。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说中国古代有科学,那最多也是博物科学,而不是数理实验科学。

好了,《什么是科学》这本书就读到这里,在后续的《科学简史》中,我还会继续引用吴国盛教授的观点,让我们在那里一起认知越狱,自我迭代,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这里等你。

讲座时间:2018 年6 月1 日

本页共23段,3595个字符,10404 Byte(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