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总”的阅读方法

一本非文学类的书籍总是有一个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由作者分解到各个章节中,各个章节的内容总是相互补充。当然,作者会尽量由浅入深安排内容,但不管怎样,一本书前面的知识总是需要后面的知识来补充,这样理解才来得更深刻。

由此,便可以知悉应该如何去阅读一本书的梗概了。

当你在阅读一本书的开始篇幅时,一些问题不是很明白,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初读时,有时没必要死抠,当你整本书读完时,后面的知识会完整地补充说明前面的知识点,你再来看前面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对于后面的知识也是那样,当你对前面基础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领会时,后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温故而知新”就是如此,当你整本书能融会贯通时,理解才会更深刻,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认识。

所以大体来说,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书本,其阅读应该是“总分总”方法。

首先是泛读,先了解一个梗概,或者挑自己感兴趣的点去读,由感兴趣的点去发散开来,感兴趣的点会增加,其它部分的阅读难度也会下降,整本书也就慢慢啃完了。

然后是细读,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或一个兴趣点发散后,细读才不会沉迷在某一局点,才能前后联系,更有成就感。

最后又是总读,从梗概上联系融汇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

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记笔记,读第一遍,知识点很多,记得东西也多。当读第二、三遍时,记得东西会减少,因为其中的一些知识点会融化到你的记忆中,形成了常识。

另外,对于一个知识体系,作者用一本书去讲解,自然会受到作者本身的局限。如果作者对某一部分认识得更深刻,自己写来也更有干货。对于作者的行文风格,可以只适合某些读者。所以,要掌握这一类知识,选书和参阅多本书会更有价值。

还有一本书可能也会受到读者自身的影响,也就是读者自身的知识层面是否与作者当时定位的这本的是入门还是深入的层次所影响,如果相匹配,读者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些。这也就是有时拿到一本书当时可能会读不下去,但当过去一段时间后再去读可能就读得下去了,这是因为读者因为时间的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与书本的契合度提高了。

对于阅读,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和方法。但总的说来,思考和总结总会来得更深刻。

本页共13段,968个字符,2723 Byte(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