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接力上青云
俄国星际航行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宇航之父。他在1903年出版的《利用火箭装置研究宇宙空间》一书中说,火箭的理想运行速度(又叫速度增量或特征速度)v可以用:
V=ulnz来描述,其中u是火箭发动机的有效排气速度(喷流相对于火箭的速度),z=M0/M是火箭发动机的质量M0与发动机停止时的质量m之比(简称质量比)。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火箭的运行速度v,要么增加喷气速度u,要么增加速度和质量的比z。而火箭的最终速度至少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约7.9千米/秒),才能将人造卫星等送入运行轨道。
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固体燃料的最高喷气速度u只能达到2.5千米/米,液体燃料一般为3千米/米,最好的混合燃料也只能达到4千米/米。
同时质量比z也无法提高到10以上。即使按u=4千米/秒和z=10的理想情形计算,火箭的理论速度虽然可以达到9千米/秒,但除去重力和空气阻力等造成的损失(约为2千米/秒),实际速度只能达到7千米/秒。这样,人造卫生还是无法送入运行轨道。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多级火箭,由接连的几个火箭发动机组成一个动力系统推动火箭前进:第一级发动机使火箭达到一定的速度,燃料耗尽自动脱落后第二级发动机立即接着工作,使火箭达到更高的速度,燃料耗尽自动脱落后第三级发动机再接着工作……
如果是n级火箭:
V=nulnz;
现代火箭大多用的是液体燃料,可以使u达到3千米/秒,z达到3,所以只需三级火箭,就可以达到v=3*3千米/秒=10千米/秒,即使实际损失2千米/秒,也可达到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
多级火箭的巧妙思想在于,不但能使火箭逐渐变轻,而且能使质量比足够“大”;
当然,由于火箭靠不断向后喷射调整气流而获得动力,同时质量减少,所以是变质量、变速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