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人类和机器将难分彼此,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电脑将比人脑有高一万倍的智能。量子计算机将引爆技术未来。机器不仅拥有智能,而且拥有心灵,将具有人类的意识、情绪和欲望。人类身体中植入了用生物工程和纳米材料制成的电脑芯片、人造器官,将比现代人类更长寿(甚至长生不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灵敏的视觉和听觉。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认知跃迁 | 认知层面 | ||
1 | 10万年前 | 东北非 | 智人 | 10万年前 | 人类有了语言 | 情绪/直觉 |
2 | 公元前500年前后 | 北纬30度 | 摩西 | 前13世纪 | 精神世界思想的升华 | 精神/超越 |
释迦牟尼 | 前565-前486 | |||||
孔子 | 前551-前479 | |||||
柏拉图 | 前427-前347 | |||||
3 | 400年前 | 欧美 | 哥白尼 | 1473-1543 | 现代科学 | 理性/推理 |
牛顿 | 1643-1727 | |||||
麦克斯韦 | 1831-1879 | |||||
爱因斯坦 | 1879-1955 | |||||
王阳明 | 1472-1529 | |||||
4 | 当代 | 全球 | 布尔 | 1815-1864 | 计算机技术 | 推理/情绪 |
冯·诺依曼 | 1903-1957 | |||||
图灵 | 1912-1954 |
约140多亿年前,宇宙诞生;
约50亿年前,地球诞生;
34亿年前,单细胞生命诞生;
50万年前,智人出现;
10万年前,人类有了语言;
2500年前,人类的精神世界攀登到了一个高峰;
400年前,现代科学开端;
71年前,电子计算机出现;
23年前,互联网问世;
就在今年,围棋人机大战,人类全无胜算。
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发展,从低速逐渐进入高速的轨道,未来发展的轨迹更将出乎人们预料。
要认识未来,我们不妨先审视现在,回首过去,从宇宙的开端开始这趟认知之旅,仔细审视每一个关键的节点。
宇宙、生命、智能、科技演化大事记 | |
前100亿-150亿年 | 宇宙诞生 |
10-43秒之后 | 温度冷却至1032度,出现重力。 |
10-34秒之后 | 温度冷却至1027度,物质以夸克和电子的形式出现,反物质出现。 |
10-10秒 | 弱电力分成电磁力和弱力。 |
10-15秒 | 1012度以下,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反夸克组成反质子。质子和中子碰撞,留下的主要为质子,同时产生光子,即光。 |
之后1秒 | 电子和正子碰撞,留下的主要为电子。 |
之后1分钟 | 109度以下,质子和中子结合组成氦、锂、重氢等元素。 |
大爆炸后30万年 | 平均温度为3000度,第一批原子形成。 |
大爆炸后10亿年 | 星系形成。 |
大爆炸后30亿年 | 星系中的物质形成不同的星体和太阳系。 |
约50亿年前 | 地球诞生。(大爆炸后50亿-100亿年) |
34亿年前 | 地球上出现第一种生物性生命;厌氧原核生物(即单细胞生物)。 |
7亿年前 | 多细胞动植物出现。 |
5.7亿年前 | 寒武纪爆炸发生:出现了多种形态的生物,包括硬体(壳和头骨)动物。 |
4亿年前 | 陆生植物出现。 |
2亿年前 | 恐龙和哺乳动物开始共享生存环境。 |
8000万年前 | 哺乳动物进化得更充分。 |
6500万年前 | 恐龙开始灭绝,哺乳动物自此占据主导。 |
5000万年前 | 灵长动物的类人猿亚目单独分离出来。 |
3000万年前 | 猴子、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出现。 |
1500万年前 | 第一种类人猿出现。 |
500万年前 | 类人猿可以用两条腿走路。能人可以使用工具,进入进化的下一阶段:技术的运用。 |
200万年前 | 直立人已能使用火,并且使用语言和武器。 |
50万年前 | 智人出现,其明显特征为创造技术的能力(包括工具的创造、工具制造的记录和工具的完善)。 |
10万年前 | 尼安德特人出现。 |
9万年前 | 现代智人(我们的直接祖先)出现。 |
4万年前 | 现代智人亚种是地球上唯一存活下来的类人类亚种。技术随着其他方面的进化而发展。 |
1万年前 | 现代技术始于农业革命。 |
6000年前 |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 |
5500年前 | 人们开始使用轮子、皮筏、船和书面语言。 |
5000多年前 | 东方人发明了算盘。人们使用算盘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与现代计算机使用的方法类似。 |
前3000-前700年 | 漏壶在世界各地出现:中国(约前3000年)、埃及(约前1500年)、亚述(约前700年)。 |
前2500年 | 埃及向先知寻求意见,这些先知通常是里面藏有祭司的雕像。 |
前469-前332年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了西方理性哲学的基础。 |
前427年 | 柏拉图在《斐多篇》和之后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类思想和机器运行机制间的比较。 |
约前420年 | 柏拉图的朋友,他林敦的阿契塔制造了一只木鸽,由气流或压缩空气提供动力。 |
前387年 | 柏拉图建立了探索科学和哲学的柏拉图学院,为数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学术环境。 |
约前200年 | 中国工匠发明了精细的自动操作装置,包括一整套机械管弦乐队。 |
725年 | 一位埃及工程师发明了更精确的漏壶。 |
1494年 | 达芬奇构思出带有摆针的钟,并将其画了出来,虽然精确的摆钟直到7世纪末才被真正发明制造出来。 |
1530年 | 欧洲开始使用纺车。 |
1540、1772年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更精细的自动操作装置生产技术已不再仅限于钟表制作。最著名的有意大利发明家贾内洛·托利亚诺(Gianello Toriano)建造的“演奏曼陀林的女士”(1540年)和瑞士发明家皮埃尔·雅凯·多尔茨(P.Jacque-Dortz)制造的一个机器人小孩(1772年)。 |
1543年 | 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期·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地球和其他星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行。他的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观点和人类与上帝的关系。 |
17-18世纪 | 启蒙运动最先在哲学领域发生,提出人类理性、知识和自由三者至上的理念。启蒙运动的根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欧洲复兴运动,自柏拉图主义者之后,启蒙运动首次系统地考量了人类思想与知识的本性,推动了科学与神学的发展。 |
1637年 | 法国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不仅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并进一步发展了现代分析几何学,还在其著作《方法论》中淋漓尽致地论述了理性怀疑论。他认为“我思故我在”。 |
1642年 | 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数字计算器,名为“帕斯卡林”(Pascaline),可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
1687年 |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
1694年 | 微积分发明者、德意志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完善了莱布尼茨计算机,这台机器可以通过重复加法的途径进行乘法运算,这种方法至今仍在计算机中有所使用。 |
1719年 | 一家拥有300名雇员(其中大多数为妇女儿童)的丝线工厂在英国出现,这被广泛认为是近现代第一家工厂。 |
1726年 |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格列弗游记》中描述了一台能自动写书的机器。 |
1733年 | 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申请了新型拆织羊毛机器的专利,即后来的飞梭,为以后的快速织布奠定了基础。 |
1760年 | 在费城,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了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发现了雷电是一种电流,并制造了避雷针。 |
约1760年 | 工业革命初期,北美和欧洲西北部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7岁。 |
1764年 | 英国纺织工詹姆斯·哈 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一次可同时纺8根线。 |
1769年 | 英国人理查德·阿克赖特申请了水力纺纱机的专利,但这种纺纱机体积庞大,造价高昂,不适合家用。同时,理查德于1781年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这为工业革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奠定了基础。 |
1781年 | 德意志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出版了著作《纯粹理性批判》,阐述了启蒙运动的哲学并批判了形而上学,为20世纪理性主义的兴趣搭起了舞台。 |
1800年 | 棉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已实现自动化。 |
1805年 | 法国发明家约瑟夫·玛丽·雅卡布设计出一种自动织布的方法,也是早期计算机的先驱。这台织布机是根据一系列穿孔卡片上的指令运作的。 |
1811年 | 英国的工匠和工人担心因自动化而失业,在诺丁汉掀起了勒德运动。 |
1821年 | 因为其论文《机器在数学表计算中的应用》,英国天文协会将第一枚金章授予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 |
1822年 | 巴贝奇研究了差分机,虽然最终他摒弃了这台技术复杂、造价高昂的机器,并潜心研究通用计算机。 |
1825年 | 英国发明家乔治·史蒂芬森的第一台蒸汽引擎“火车头一号”正式开运,开始搭载乘客与货物。 |
1829年 | 美国发明家威廉·奥斯汀·伯特发明了第一台打字机。 |
1832年 | 巴贝奇研究出了分析机的运作原理,这是第一台计算机(虽然从未工作过),可以被设置编程解决各种计算和逻辑问题。 |
1837年 | 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申请了电报专利。这种电报更为实用,以点、划组成的密码发送信件,这一系统一直沿用了一个多世纪。 |
1839年 | 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一种新型照相方法,名为“银版照相法”。 |
1839年 | 英国人威廉姆·罗伯特·可鲁夫发明了第一个燃料电池。 |
1843年 | 世界上第一位电脑编程师,也就是大诗人拜伦唯一合法子嗣阿达·洛芙莱斯出版了她的手记和L·P·梅纳布勒论巴贝奇分析机的译稿。她深入研究了计算机模拟人脑智能的能力。 |
1846年 | 美国发明家伊莱亚斯·豪获得了双线连缝纫机的专利。 |
1846年 | 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利用穿孔纸大大提升了电报传输的速度。 |
1847年 | 英国数学家布尔发表了其有关符号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期将此发展成二制逻辑与算术理论。这些理论组成了控计算的基础。 |
1854年 | 巴黎和伦敦通过电报取得联系。 |
1859年 |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阐述了自然选择理论及其对不同物种进化产生的影响。 |
1861年 | 旧金山和纽约通过电报取得联系。 |
1867年 | 法国发明家齐纳布·格拉姆发明了第一台有商业价值的实用交流发电机。 |
1869年 |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证券行情自动记录收报机,并以4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华尔街。 |
1870年 | 按1958年美元价值和人均资产计算,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80美元。31%的美国人口(约1200万人)拥有一份工作,仅2%的成年人拥有高中学历。 |
1871年 | 巴贝奇弥留之际留下了400多平方英尺的分析机图纸。 |
1876年 | 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的电话被授予第174465美国专利号,这是当时最赚钱的专利发明。 |
1877年 | 英国数学家威廉·汤姆森,即后来的开尔文男爵,证明了可以通过编程让机器解决数学问题。 |
1879年 | 爱迪生发明了可以长期持续照明的白炽灯。 |
1882年 | 爱迪生为纽约珍珠街车站设计了电力照明系统。 |
1884年 | 美国人刘易斯·沃特曼获得了钢笔专利。 |
1885年 | 波士顿和纽约通过电报取得联系。 |
1888年 | 美国人威廉·巴罗斯获得了第一台键盘驱动加法机的专利。4年后,这种计算机增加了减法和打印功能,并被广泛应用。 |
1890年 | 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在雅卡织布机和巴贝奇分析机的基础上利用穿孔卡片设计了机电信息机并获得了专利。这种机器在1890年全美人口普查中中标,从而向重大数据处理项目中引进了电力的使用。 |
1896年 | 霍尔瑞斯建立了制表机器公司,这家公司最终发展成现在的IBM公司。 |
1897年 | 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利用更先进的真空泵首次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单位-电子。 |
1897年 | 俄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波波夫利用天线传输了无线电波。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获得了第一项无线电相关的专利,并帮忙组办了一家公司,向市场推销其系统。 |
1899年 | 利用电磁可以在电线和薄金属条上记录下声音。 |
1900年 | 霍尔瑞斯在其信息机器中引进了自动打孔卡片,改进了19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处理。 |
1900年 | 电报将文明发展的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共有140多万部电话、800辆汽车和240个白炽灯泡,白炽灯泡实现了爱迪生的承诺“电灯变得如此廉价,蜡烛成了富人才买得起的奢侈品”。此外,英国留声机公司大打广告,为消费者提供5000张唱片。 |
1900年 | 全美超过1/3的工人从事粮食生产。 |
1901年 | 布肯迪弗电力公司制造了第一台电力打字机。 |
1901年 |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出版了著作《梦的解析》,这本著作连同弗洛伊德的其他著作帮助解析了人类的内心活动。 |
1902年 | 美国工程师米勒·哈钦森(Millar Hutchinson)发明了第一台电子助听器。 |
1905年 | 马可尼发明了定向无线天线。 |
1908年 | 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可飞行一小时以上的飞机试飞。 |
1910-1913年 | 英国数学家罗素与其老师怀特海出版了《数学原理》。这本书为数学研究指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在数学发展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
1911年 | 霍尔瑞斯收购了几家公司,制表机器公司改名为“列表计算机记录公司”(CTR)。 |
1915年 | 旧金山的托马斯·沃森和纽约的贝尔参与了横跨北陆的远程电话通话。 |
1921年 | 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于1917年首次提出“机器人”(robot)这个术语。他在其畅销科幻小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描述了一种智能机器,它们被创造的初衷是服务于人类,却最终掌控了世界,并毁灭了人类。 |
1921年 | 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版了《逻辑哲学论》。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维特根斯坦也被认为是第一位逻辑实证主义者。 |
1924年 | 托马斯·沃森重新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命名为IBM,并担任首席执行董事。IBM公司之后领导了现代计算机产业,并成为该领域全球范围内的佼佼者。 |
1925年 |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构思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
1927年 | 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认为无法精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只能得到其可能位置的云。5年之后,他因为量子力学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
1928年 | 英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提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这条定理在之后的游戏程序中有广泛应用。 |
1928年 | 美国发明家菲洛·法恩斯沃思(Philo T.Farnsworth)制造了第一台全电子电视机,苏联发明家弗拉其米尔·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kin)则获得了彩色电视机的专利。 |
1930年 | 在美国,60%的家庭都有了收音机,个人拥有的收音机数量超过1800万台。 |
1931年 | 美国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全性定理,该定理被认为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 |
1931年 | 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Ernst Sugust Friedrich Ruska)和吕登伯格(Rheinhold Ruedenberg)分别发表了电子显微镜。 |
1935年 | 第一台人造心肺机原型出现。 |
1937年 | 美国天文学家格罗特·雷伯(Grote Rober)制造了第一台无线电望远镜,直径9.4米。 |
1937年 | 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在其论文《论可计算的数字》(On Computable Numbers)中以罗素和巴贝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机的理论模型-图灵机器。 |
1937年 | 美国数学家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和艾伦·图灵分别深入研究了邱奇-图灵论题。该论题说明:人类可解决的所有问题都能简化为一系列算术问题,这支撑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等同的观点。 |
1938年 | 匈牙利记者拉兹洛·比罗(Lazlo Biro)获得了圆珠笔的专利。 |
1939年 | 固定的商业航班开始在太平洋上空飞行。 |
1940年 | 美国人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V.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 Berry)制造了第一台(不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ABC。 |
1940年 | 英国“战时万人小组”Ultra制造了第一台可操作计算机“鲁滨逊”(Robinson),它利用继电器成功破解了纳粹使用的第一代密码机Enigma加密信息。 |
1941年 | 德国人唐拉德·楚泽(Konrad Zuse)制造了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Z-3。盲人数学家阿诺德·法斯特(Arnold Fast)受雇于Z-3编程,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位可操作可编程计算机的编程师。 |
1943年 | 美国人沃伦·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沃尔特·皮茨(Walter Pitts)在其著作《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运算》(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中探究了智能的神经网络构造。 |
1943年 | 英国“战时万人小组”Ultra继而制造了Colossus机器,成功破解了德军更为复杂的加密信息,为“二战”同盟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Colossus采用的电子管运算速度比“鲁滨逊”的继电器速度要快100-1000倍。 |
1944年 | 美国人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制造出了Mark I.,这是美国人首次利用穿孔纸带进行编程、利用真空管进行计算、成功制造的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 |
1945年 | 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约翰·冯·诺依曼发表了现代第一篇论述存储程序概念的论文。 |
1946年 | 美国计算机工程师约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hert)和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Mauchley)发明了第一台军用全电子通用(可编程)数码计算机ENIAC,其运行速度比Mark I.快了近1000倍。 |
1946年 | 电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快于20世纪20年代收音机发展的速度。在美国,1946年仅有0.02%的家庭中有电视机,到1972年该百分比已跃至72%;1983年,90%以上的家庭都已有了电视。 |
1947年 | 美国人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沃尔特·豪泽·布拉德(Walter Hauser Bra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发明了晶体管。这种微型设备功能与真空管相似,能以极高的速度转换电流,是微电子领域具有改革性的发明,为实现计算机低成本化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大型电脑和微型电脑的发展。 |
1948年 |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特(Norbert Wiener)出版了信息理论领域的开创性著作《控制论》(Cybernetics),并提出控制论的概念:一门关于对动物和机器进行控制以及与之交流的科学。 |
1949年 | 英国人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Wilkes)在埃克特和莫奇勒成果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机EDSAC。不久之后,埃克特和莫奇勒的新公司又推出了计算机BINAC。 |
1949年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其著作《1984》描述了一个冰冷可怕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大官僚机构利用计算机监控奴役着人民。 |
1950年 | 埃克特和莫奇勒推出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它被用作编写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这也标志着人口普查第一次由可编程计算机处理完成。 |
1950年 | 艾伦·图灵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一种测定机器是否智能的方法-图灵测试。 |
1950年 | 美国数学家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劳(Claude Elwood Shannon)发表文章《编写一个计算机下象棋程序》(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刊登于《哲学杂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 |
1950年 | 商用彩色电视机首次在美国播出,这之后的一年中,横贯大陆的黑白电视也相继出现。 |
1951年 | 埃克特和莫奇勒制造了第一台采用存储程序概念的计算机EDVAC,整个制造过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完成。 |
1951年 | 巴黎举办了控制论大会。 |
1952年 |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利用UNIVAC成功预测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赢得大选,当选美国总统。 |
1952年 | 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问世。 |
1952年 | 美国人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设计了IBM第一台生产线制造的电子数字计算机“701号”,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
1953年 | 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ston)和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sis H.C.Crick)发现了DNA分子的化学构造。 |
1953年 | 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版了《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爱尔兰小说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短剧《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演出,这两部作品对现代存在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
1953年 | 美国人马文·明斯基和约翰·麦卡锡得到了贝尔实验室的暑期临时工作。 |
1955年 | 雷明顿兰德公司和斯佩里陀螺仪公司合并为斯佩里-兰德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和IBM公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
1955年 | 威廉·肖克利教授建立了半导体实验室,从此开创了美国硅谷。 |
1955年 | 在计算能力同等的条件下,IBM采用了2200个晶体管代替了原来的1200个真空管,制造了其第一台晶体管计算器。 |
1955年 | 一家美国公司设计了第一台类似机器人的机器,在工业生产中使用。 |
1955年 | 美国人艾伦·纽威尔(Allen Newell)、J.C.肖(J.C.Shaw)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创造了第一种人工智能语言IPL-II。 |
1955年 | 新太空计划和美国军方都意识到,在探月火箭和平流层导弹的发射中,计算机拥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十分重要,两家机构均为此项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 |
1956年 | 美国人艾伦·纽威尔、J.C.肖和赫伯特·西蒙开发了采用递归搜索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程序“逻辑理论家”。 |
1956年 |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巴克斯及IBM的团队共同发明出第一种科学化的计算机编程语言FORTRAN。 |
1956年 | 美籍波兰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Stanislaw Ulam)开发了计算机机程序MANIAC I,首次在象棋比赛中战胜了人类。 |
1956年 | 法国Lip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用电子电池手表。 |
1956年 | 术语“人工智能”首次在达特茅斯学院的一次计算机大会上被提出。 |
1957年 | 美国电脑工程师肯尼斯·奥尔森(Kenneth H. Olsen)创立数码设备公司。 |
1957年 | 美国人艾伦·纽威尔、J.C.肖和赫伯特·西蒙开发了采用递归搜索解决问题的程序“通用问题解决专家”。 |
1957年 |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编写了《句法结构》(Synactic Structures),其中仔细探讨了理解自然语言需要的计算。他的一系列著作作为他赢得了“现代语言学之父”之名。 |
1958年 | 美国得克萨斯食品公司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St.Clair Kliby)制成了集成电路。 |
1958年 | 麦卡锡和明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
1958年 | 艾伦·纽威特和赫伯特·西蒙预测数码计算机10年内将成为世界棋王。 |
1958年 | 麦卡锡开发了早期人工智能语言LISP。 |
1958年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成立,为之后的重要计算机科学研究提供了资金。 |
1958年 |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西摩·克雷(Seymour Cray)研制了CDC1604型计算机和第一台基于晶体管的超级计算机。 |
1959-1959年 | 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分别开发了电脑芯片,使计算机朝着价格更低、体型更小的方向发展。 |
1959年 | 美国人亚瑟·塞缪尔(Arthur Samuel)完成了有关机器学习的研究。项目内容为一种下西洋棋程序,它的下棋水平与当时的世界顶尖棋手旗鼓相当。 |
1959年 | 在美国,电子文档的使用增加了纸张的消耗。1959年,预计会消耗700万吨纸,1986年预计会耗纸2200万吨。1981年美国单是商业用纸就达到8500亿张,1986年约2.5亿万张,1990年约4万幻张。 |
1959年 | Mark I.的首批编程师之一格雷斯·默里·赫伯(Grace Murray hopper)开发设计了调用计算机语言COBOL。 |
1959年 | 美国施乐公司开发了第一台商用复印机。 |
1960年 | 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哈罗德·梅曼(Theodore Harold Maimen)开发了第一台激光机,用于红宝石切割。 |
1960年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大大增加了计算机研究的资金投入。 |
1960年 | 此时美国约有6000台电脑在运行。 |
20世纪60年代 | 神经网络机器非常简单,它能将一定量的神经元组织在一两层神经网络中,其模式能力也有限。 |
1961年 |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第一台分时计算机。 |
1961年 |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次国会会议中说道:“我相信我们应该上月球。”他表示大力支持“阿波罗”计划并鼓励计算机科学研究。 |
1962年 | 一家美国公司推出首批工业用机器人。 |
1962年 |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弗兰克·罗森布拉切(Frank Rosenblatt)在其著作《神经动力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dynamics)中明确定义了“感知机”。早在1959年的一次会议上,他首次提出了“感知机”的概念,认为这是神经网络处理的基本要素。 |
1963年 | 麦卡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
1963年 | 明斯基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迈向人工智能》(Steps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出版。 |
1963年 | 数码设备公司公布了首次研制成功的微型计算机PDP-8. |
1964年 | IBM公司推出了360系列计算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 |
1964年 |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资深职员托马斯·库尔茨(Thomas E. Kurtz)和约翰·肯尼(John G. Kenny)发明了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码)。 |
1964年 | 美国人丹尼尔·博布罗(Daniel Bobrow)完成了博士科研成果Student软件-一种能破解高中阶段代数词汇的自然语言程序。 |
1964年 | 美国科学家戈登·摩尔于1964年预测集成电路的复杂度将逐年成倍增加,这就是后来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被证实(后略有修正)。 |
1964年 | 加拿大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其著作《理解媒体》(understanding Media)中预测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有潜力建立起一个“全球村”,其中,信息充当传播媒介。 |
1965年 | 美国人拉贾·雷迪(Raj Reddy)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创立了机器人研究所,后来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基地。 |
1965年 |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在兰德公司备忘录《炼金术与人工智能》(Alzhem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论据,反对人工智能。 |
1965年 | 赫伯特·西蒙预测,到1985年,“机器将有能力完成所有人类能做的事情”。 |
1966年 | 美国人史蒂芬·格雷(Stephen B.Gray)创立了业务计算机协会,这或许是首个计算机俱乐部,《业务计算机学会通讯》(The Amateur Computer Society Newsletter)是首批有关计算机的杂志之一。 |
1967年 | 美国尼克斯理疗中心利用集成电路制造了第一台体内心脏起搏器。 |
1968年 | 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创立英特尔公司。 |
1968年 | 美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共同推出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激发出一种构思-能实现看、听、说、思的计算机。 |
1969年 |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和西摩·佩珀特在其著作《感知器》(Perceptrons)中阐述了单层神经网络的局限性,他们认为感知器无法确定神经线路是否完整连接。这本书的出版大大减少了各方在神经网络中的投资。 |
1970年 | 按1958年美元价值和人均资产计算,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0美元。是一个世纪之前总值的6倍之多。 |
1970年 | 软盘出现,被用作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工具。 |
1970年 | 美国施乐帕乐阿尔托研究中心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lto,开创了位图、窗口、图标和鼠标指点设备使用的先河。 |
1970年 | 美国人特里·威诺格拉德(Terry Winograd)完成了其里程牌式论文,内容有关于一种能展示儿童不同智能行为的自然语言系统SHRDLU(积木世界操纵程序)。但SHRDLU被指出缺乏通用性。 |
1971年 | 英特尔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处理器英特尔4004。 |
1971年 | 首个便携式计算器问世,它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
1972年 | 休伯特·德雷福斯一如既往对人工智能的能力持批评态度。在《电脑不能做什么》(What Computer Can't Do)一书中,他指出,对符号的掌控并不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 |
1973年 | 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H.Cohen)和赫伯特·博耶(Herbert W.Boyer)展示了DNA双股可被切割、组合并通过被注射到大肠什菌中加以复制。这一成果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 |
1974年 | 第一份适合家用电脑爱好者阅读的杂志《创意计算机》(Creative Computing)开始发行。 |
1974年 | 英特尔公司推出第一代通用型微型处理器-8位的8008。 |
1975年 | 美国微型计算机销量超过5000台。第一代个人电脑Altair 8800问世,有256字节的内存。 |
1975年 | 第一份计算机畅销杂志《BYTE》发行。 |
1975年 | 戈登·摩尔修正其部分观点,将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集成速度由原来的每一年翻番变为每两个翻番。 |
1976年 | 库兹韦尔计算机产品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为盲人设计的印刷文字转语音式库兹韦尔阅读机(KRM)。KRM以全字体识别技术为基础,可以将任何印刷材料(包括书籍、杂志和打印文本)扫描后转换成语音。 |
1976年 | 美国人史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G.Wozniak)和史蒂芬·乔布斯(Steven P.Jobs)创立苹果电脑公司。 |
1977年 | 电脑《星球大战》(Star War通过幻想构造出了具有人类情感、有生命的机器人。 |
1977年 | 一家电话公司首次在电话系统中进行大规模光纤实验。 |
1977年 | 第一批组装销售并配置了彩色显卡的个人电脑Apple II问世并大卖。 |
1978年 | 得克萨斯设备公司推出了儿童定制学习辅助器Speak & Spell,这是第一种在芯片上加载人类语音的电子产品。 |
1979年 |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了一篇9位研究学者完成的研究报告,报告比较了计算机程序MYCIN与人类医生对10列脑膜炎病例的诊治情况,结果显示MYCIN与医生专家的能力在伯仲之间,医药专家系统的潜力得到广泛认可。 |
1979年 | 美国人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和鲍伯·弗兰克斯顿(Bob Frankston开发出第一种电子数据表VisiCalc,将个人电脑发展成商务工具。 |
1980年 | 1980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利润达上百万美元。 |
20世纪80年代 | 随着神经模式的日益成熟,神经网络算法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多层神经网络层 |
1981年 | 施乐公司推出“明星计算机”(Star Computer),引出了“桌面出版”的概念。之后苹果公司1985年推出了Laser Writer进一步为作家和画家们提供了低价高效的作品流通途径。 |
1981年 | IBM推出了PC(个人电脑)系列。 |
1981年 | 佳能公司构思出了喷墨打印机原型。 |
1982年 | 激光唱片机首次上市。 |
1982年 | 美国人米切尔·卡普尔(Mitch Kapor)推出了一种极受欢迎的电子表程序Lotus 1-2-3。 |
1983年 | 传真机迅速成为商务界的必需品。 |
1983年 | 首届北美音乐制作节上展销了MIDI(乐器数字接口)。 |
1983年 | 在美国已售出600万台个人电脑。 |
1984年 | 苹果Mac(麦金塔计算机)在施乐公司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桌面比喻”,包括位图、图标和鼠标。 |
1984年 |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其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使用了术语“赛博空间”(cyberspace)。 |
1984年 | 库兹韦尔250(K250)音响合成器上市,这被认为是第一台成功模仿真实乐器声音的电子产品。 |
1985年 | 明斯基出版了《思维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其中他提出了一种思维理论,认为智能是不同层次思维在特定组合下产生的结果,最底层的思维的机制最简单。 |
1985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杰尔姆·韦斯纳(Jerome Weisner)和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建立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致力于媒体技术中的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和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应用与关联。 |
1985年 | 全美1870年有1200万个工作岗位,现在有1.16个。同期就业率也从原来的31%上升至48%,按1985年美元价值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600%,并且仍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 |
1986年 | 电子键盘占美国音乐市场的比重由1980年的9.5%增加至55.2%。 |
1986年 | 美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4岁,仅有3%的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76%的美国成人拥有高中学历,全美有730万在校大学生。 |
1987年 | 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下单日亏损最大纪录,部分原因是交易计算机化。 |
1987年 | 现有的语音系统可提供大量词汇、连续语音识别和与语者无关的语音辨识功能。 |
1987年 | 机器人视觉系统市值为3亿美元,到1990年增至8亿美元。 |
1988年 | 计算机存储器的价格只有1950年的亿分之一。 |
1988年 | 明斯基和派珀特出版了修订版《感知器》(Perceptrons),讨论了近期神经网络智能机器的发展。 |
1988年 | 这一年,美国国内卖出了470万台微型计算机、12万台小型计算机和1.15万台大型计算机。 |
1988年 |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希利斯的连接机能同时进行65536项计算。 |
1988年 | 笔记本电脑正在逐渐替代体积略大的手提电脑。 |
1989年 | 英特尔公司推出16兆的80386SX型计算机和2.5MIPS微型处理器。 |
1990年 | 第一份CD-ROM杂志《鹦鹉螺》(Nautilus)出版。 |
1990年 |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开发了超文本标识语言,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原子核研究委会(CERN)发行了此语言,由此提出“万维网”的概念。 |
1991年 | 手机和电子邮件日益流行,成为商务和个人通信工具。 |
1992年 | 日本NEC电气集团推出了第一台双倍速CD-ROM驱动器。 |
1992年 | 美国芝加哥消费者电子产品展览中展出了第一台掌上个人数字助理(PDA),开发商为苹果公司。 |
1993年 | 英特尔公司推出奔腾32位微型处理器,该芯片由310万晶体管集成。 |
1994年 | 万维网问世。 |
1994年 | 美国在线网有100多位注册用户。 |
1994年 | 扫描仪和CD-ROM普及。 |
1994年 | 数字设备公司推出了300M(兆)的Alpha AXP处理器,包括一个触摸式接口。 |
1996年 | 康柏计算机公司和日本NEC电气集团共同推出装有Windows CE系统的掌上电脑。 |
1996年 | 日本NEC电气集团为个人数字助手开发了R4101型处理器,包括一个触摸式接口。 |
1997年 | “深蓝”计算机击败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 |
1997年 | Dragon System(龙系统)公司推出了第一代连续语言听写软件Naturally Speaking。 |
1997年 | 商务会议中开始使用可视电话。 |
1997年 | 工资支票现金机上开始使用脸部识别系统。 |
1998年 | Lernout & Hanspie语音听写产品公司(前身为库兹韦尔应用智能公司)推出了Voice Xpress Plus,这是第一种能理解自然语言指令的连续语音识别程序。 |
1998年 | 电话中进行的常规商务交易开始可以在人类顾客和自动系统间通过对话进行(如预订美国航空公司的机票)。 |
1998年 | 利用进化算法和神经网络进行决策的投资基金出现(如高级投资技术公司)。 |
1998年 | 万维网普及,从中学生到地方杂货铺都有自己的网址页面。 |
1998年 | 具有人类长相、说话符合真实口型变化和面部变化的自动机器人开始在实验室中工作,他们能对人类使用者的口述和面部表情做出反应。它们的开发是为了未来产品和服务用户接口的应用,能充当人性化的研究和商务助手,并能进行交易。 |
1998年 | Microvision(维视)公司的虚拟视网膜显示器(VRD)能直接将图像投射到用户的视网膜上。虽价格高昂,但到1999年将能研制出适合消费者购买的版本。 |
1998年 | 为了实现本地局域网络和个人电脑周边设备间的无线通信以及调整宽带连接入网,蓝牙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正要应运而生。 |
2009年 | 一台1000美元的个人电脑每秒能进行10亿次运算。备有高分辨率的个人电脑的大小和形状更多样化,有小到嵌入衣服和珠宝内的,大如一本薄书的。 |
电缆在消失。各部件间的通信通过短距离无线技术实现。高速无线通信可连接入网。 | |
大多数文本都由连续语音识别听写软件创建,语言用户接口也已普及。 | |
大部分常规商业交易(赎买、旅游和预定)在人类和虚拟人格间进行,通常情况下,虚拟人格有一个具有类似人类脸部的视觉界面。 | |
虽然传统的教室仍然普遍存在,但智能课程软件也成为常用的教学方法。 | |
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便携式阅读机、为听觉障碍者设计的听力机(即语音转成文字机器)和为身体残障者设计的计算机控矫正仪使人产生一种感觉:常见的身体残疾并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 |
翻译电话(语音与语音间的翻译)被广泛使用。 | |
计算机技术的加速回报效应导致经济的持续膨胀。20世纪计算机价格已经不断下降,现已扩散至其他领域,其原因是所有的经济领域都深深受到电脑性价比加速上升的影响。 | |
人类音乐家和电脑音乐家结合在了一起。 | |
生物工程疗法降低了癌症、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新勒德运动蠢蠢欲动。 | |
2019 | 一台1000美元的计算设备计算能力与人脑的计算能力基本相当。 |
现在的计算机大多是隐形的,它们镶嵌在各处-墙壁、桌椅、衣服、首饰里,还有身体里,无处不在。 | |
3D虚拟现实显示器内置于镜片或隐形眼镜中,为与他人、网络以及虚拟现实交流提供主接口。 | |
大部分同计算机的互动都是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自然语言的双向口语交流这两种方式实现的。 | |
纳米工程机器开始投入制造业和过程控制领域中。 | |
高分辨率的三维视听虚拟现实和现实中的全方位触感使人们在虚拟现实中可以忽略实际位置的远近与任何人进行交流。 | |
纸质书籍和文件已很少见,大部分学习过程都是由基于智能软件的仿真教师来引导。 | |
失明者普通用上了安装在眼镜上的阅读导航系统,失聪者则通过失聪者专用镜片显示器来阅读别人说的话,肢体障碍者通常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神经仿真系统与骨骼机器人装置的结合体走路或爬楼梯。 | |
大部分交易都有一个仿真人。 | |
几乎所有的道路都安装着自动驾驶系统。 | |
人们开始和自动仿真人建立关系,把它们当作同伴、老师、管理员或爱人。 | |
虚拟艺术家开始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并且有了自己的知名度。 | |
已有很多关于计算机成功通过图灵测试的报道,虽然这些实例还没有达到博学的学者们制定的标准。 | |
一台1000美元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相当于大约10000个人脑。 | |
永久型和可卸型眼部植入器(类似隐形眼镜)以及耳蜗植入器为人类用户和世界计算机网络间提供输入和输出服务。 | |
直接神经通道也已完善,它能以高速宽带的方式与大脑连接。人们也可获得各种不同的神经植入器,进一步强化其视听的感知、理解、记忆和逻辑能力。 | |
2029年 | 自动代理器可以自动学习,机器创造了许多新的知识,其中几乎没有人类的参与。电脑已读完了所有可读的人类和电脑创作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多媒体资源。 |
直接利用神经连接的全方位视听、触感通信技术也已广泛使用,触觉通信技术已不需要再进入“全触觉密闭环境”。 | |
大部分通信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即使涉及人类,也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通信交流。 | |
生产、农业和交通产业中不再有人类的身影,大部分人类都有了基本需求的保障。 | |
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起机器的合法权益,讨论人类的构成。 | |
计算机似乎正在通过图灵测试,但对于机器智能是否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水平,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 |
机器们声称自己有了主观意识,并且它们的这些宣言大部分都被人们接受了。 | |
2049年 | 纳米技术生产的食品普及,这类食物营养组成均衡,和有机食品的口感一样。这就意味着食物的供应不再受资源、天气或变质腐烂的限制。 |
纳米机器人云端集成项目被用于制造人类的视听和触觉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应用。 | |
2072年 | 皮米工程(在皮米级别实行的技术,一皮米为一万亿分之一米)可行化。 |
2099年 | 有一种很强的趋势将人类思维同人类最初创造的机器智能世界兼并在一起。 |
人类和计算机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区别。 | |
大部分有意识的实体都没有永久的物质形态。 | |
这些基于机器的智能体完全由人类智能模型衍生而来,虽然它们的大脑构造并非以碳基细胞进程为基础,而是电子和光子的等价物。这些智能体大都与具体的计算处理单元(即一种硬件)无直接相连。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的人数无多过使用自身神经元计算的人数。 | |
甚至在依旧使用碳其神经元的人类智能体中,神经植入技术也已普及,这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能力。那些没有采用植入技术的人们也无法与采用植入技术的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 |
由于大多数信息都是利用标准解读过的知识流程公布的,信息能直观地为人们所理解。教育和智能体的目的是发现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 |
费米工程(在费米级别实行的技术,一费米为1000万亿分之一米)的提议引起争议。 | |
对智能生命来说,平均寿命已经不再是个有意义的术语。 | |
几千年后 | 智能体将会思考宇宙的命运。 |